close

拾穗那年 米勒正愁9子溫飽
大牧羊女 約1863 油彩、帆布 81x100cm 牧羊女在逆光中的羊群前佇立,觀眾隨著畫家的視線,不僅看到牧羊女的主題,也無限延伸到草原與天際的盡頭。
圖/法國奧塞美術館提供

「要怎樣才能賺到房租呢?還有,更重要的是,如何一日三餐都讓孩子們吃飽?」這是米勒在一八五七年寫給好友桑雪的信。這一年,他完成了曠世名畫「拾穗」。

「拾穗」與「晚禱」是米勒最為世人熟知的兩幅畫,兩幅畫創作的時間極接近,育有九名子女的米勒,此時正為生活所苦、為如何賺取三餐費盡心思、甚至因為沒有車資無法返鄉見摯愛的母親最後一面而痛心疾首,凡此種種逆境恰似他筆下為生活打拚的農村小人物的遭遇,而他賦予小人物如史詩般的崇高意境,也因此引發普世的共鳴。

不過,在米勒展出「拾穗」之初,並未獲得當時巴黎觀眾的欣賞。此畫於一八五七年在巴黎沙龍展展出時,一度受到保守派人士抨擊,因為他們擔憂在法國大革命與工業革命之後,生活日益艱辛的貧民會受到煽動、揭竿而起。甚至有人批評他,否定田園的魅力,米勒則反駁自己從中「發現了比魅力更為壯麗的永恆美」。歷經時間的考驗,證明米勒所言不差。

曾在美、法兩國引發搶畫大戰的「晚禱」更具傳奇性。這幅畫原是他受一位富有的美國人請託所作,原名「馬鈴薯豐收的祈禱」。但米勒完成此畫後,雖經百般催促,對方竟毀約不來取畫。其間,他在畫中加了一座鐘樓,改名為「晚禱」,農夫農婦隨著遠方教堂傳來的晚禱鐘聲,低首祈禱的意境更加深遠。

米勒死於一八七五年,一八八九年舉辦的一場大型拍賣會中,來自美國、荷蘭共有四名競標者,法國官方千方百計想把它送進羅浮宮。美國方面一度想禮讓,誰知道國會議員竟在表決時激烈爭議,最後美方贏得名畫。結果整個法國為之震動,媒體發動民眾聯名請願、四位重量級作家輪流為它請命。最後,羅浮宮商店街的地主休夏以八十萬法郎的代價,將它帶回法國,當「晚禱」返抵法國時,舉國歡騰,法國人好像打贏一場勝仗!

休夏隨後在一九○九年,將它捐贈給羅浮宮,「晚禱」方才結束顛沛流離的命運,之後因法國官方重新分配國家寶藏,此畫現在收藏於奧塞美術館。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    創作者介紹
    創作者 art7inylsh 的頭像
    art7inylsh

    art7inylsh的部落格

    art7inylsh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